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白云站的他们以奋斗之姿书写广州城市篇章


  云山珠水之间,一座宏伟的建筑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今天,(12月26日)广州白云站,这座备受瞩目的车站,经过3年多的精心打造,正式与公众见面。

  奥一新闻记者了解到,广州白云站采用“云山珠水、盛世花开”的设计理念,站房外形像一朵盛开的木棉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普遍的应用智能化、数字化建造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自主研发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对10万余根钢构件的身份认证和全程追溯;应用18种智能机器人,优质高效完成焊接、地面整平、地库抹光等施工任务;采用光伏发电系统、自然照明系统、自然通风系统,可大幅节约建设投资和运营能耗,打造绿色建筑;建设了人性化、便捷化的旅客服务系统和覆盖全站的无障碍设施,可提供售票、问询、公安制证、快递、站内导航、重点旅客预约和急客临时改签等服务。

  走进白云站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苦,尽职履责,用传承履行着身上的责任,用理想浇灌着自己的信念,用担当彰显着时代的精神。他们的身影,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建设一个新车站,要结合实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旅客,去思考旅客进站乘车会遇到哪一些问题。”钟巧兰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钟巧兰原本是广州南车站佛山西车间副主任,她临危受命,接下了新建广州白云站的重任。

  筹备前期,人员、物资、设备等条件都很紧张,面对一间间空荡荡的办公室和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站房,作为广州白云站客运车间主任的她陷入了沉思:“先要行动起来,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她快速理清现有条件,从办公环境、协调沟通等方面着手,有条不紊地投入工作。

  为快速熟悉广州白云站情况,钟巧兰常常深入建设工地,对着设计蓝图和效果图钻研,与现场一一比对,掌握广州白云站的每一处细节,多年的客运和新站建设经验使她快速地察觉缺陷所在。

  钟巧兰理清责任单位,自学有关建筑、材料、设计、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有灵感后与建筑设计企业商议整改方案是否可行。在确定可行之后,再与建筑设计企业一起落实。大家常常打趣地说钟主任现在已经算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水和吸污,上水和吸污是车站工作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这关系着车上旅客饮水和卫生间这两个基础的需求保障。”钟巧兰介绍道,“白云站原设计中上水吸污设备没有覆盖全部股道,不能够满足现代化车站的高标准要求。”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后,她多次组织设计和设备部门开会讨论。

  “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从旅客实际使用的方面出发,我们开站前期做的所有工作就是围绕着服务旅客展开的,旅客在车上可以喝到一口热水,我们做再多的工作都是值得的。”钟巧兰说。

  最终,未预留区域重新规划安装的地方,上水和吸污设备全面升级,增加了智能监测功能,可以在车站指挥中心监控实时工作状态。

  今天,广州白云站正式投入运营。在临近投入运营的前一个月。钟巧兰全力以赴,主动牺牲周末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协调跟进站房内每一处细节。钟巧兰表示,未来,她将继续秉承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理念,逐步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水平,提升旅客乘车满意度和舒适感。

  白云站的建设耗时三年之多,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于此,有人短暂停留,有人则选择在广州扎根,广铁集团站房建设指挥部工程三部副主任高峰正是坚守者之一。

  作为一名铁路建设工程师,高峰自2009年毕业加入广铁集团以来,一直坚守在铁路建设一线。他见证了湛江西站、茂名站的崛起,也亲身参与了广州白云站的建设。

  面对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各类检查繁多的白云站,高峰并没有退缩。为了节约工期、绿色降造,高峰和团队首创了叠合板和预应力抗拔桩新工艺。装修阶段,高峰带领着团队夜以继日地修改和完善设计的具体方案,“这里还能做到更好”,成了他嘴上常说的话。

  作为全国有代表性的站城融合大型交通枢纽,白云站的体量和超高标准都使得建设工期非常紧张。为了协调各方的施工工作,保证工程顺顺利利地进行。高峰每周日下午组织碰头会,这一坚持就是一年多。此外,高峰还带领团队蹲在一线处理问题,以确保节点按时完成。在遇到钢柱标高等问题时,高峰和团队不眠不休地研究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了标高和上盖盖板形式,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3年多来,高峰全身心投入白云站的建设中,就没有离开过广州。每天早7晚10地工作,甚至连续几个晚上不回家检查各种工作细节都是常有的事。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高峰说:“这3年多甚至都没时间好好和家人吃过一顿饭。”

  作为新一代的铁路建设者,高峰和他的团队与日月星光为伍、云山珠水做伴,见证着白云站这朵钢铁木棉从含苞到盛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