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与案例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加工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工艺。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以下简称:叠合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互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结构及形式,预制板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楼板的主筋即叠合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筋和构造钢筋。叠合板底板可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板底面光滑平整,板缝经处理后,顶棚不需抹灰直接粉刷。鉴于以上优点,叠合板正逐步大面积应用于各类住宅及公建工程中。

  在普通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由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低,在使用负荷作用下,构件中钢筋的应变大大超过了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钢筋混凝土结构物件中的钢筋强度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所以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高强度钢筋是不合理的。为了充分的利用高强度材料,弥补混凝土与钢筋拉应变之间的差距,人们把预应力运用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去。亦即在外荷载作用到构件上之前,预先将钢筋拉伸,构成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构件承受由外荷载产生的拉力时,首先抵消混凝土中已有的预压力,然后随荷载增加,才能使混凝土受拉而后有裂缝,因而延迟了构件裂缝的出现和开展。

  而叠合板底板所采用的就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由于叠合板底板的厚度一般在35-60毫米左右,而预应力钢筋的使用,导致叠合板底板很有可能会出现翘曲的事情,因翘曲问题,则导致叠合板底板出现断裂的问题,现有目前的做法就是叠合板底板减少的跨度,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叠合板底板的板面翘曲的问题,但也导致了叠合板底板的跨度有限,制约了叠合板的应用。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叠合板底板容易出现板面翘曲、断裂的问题,提出一种方法简单、操作便捷且能够有很大成效避免叠合板底板板面翘曲实现大跨度叠合板底板制作且可以替代钢筋桁架降低造价提高效率,增加工厂制作运输和现场使用的过程中的堆放层数、减少支撑数量实现两端支撑,并且能重复使用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的基本工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有效步骤:

  b、待模台和模具清洗整理干净后,对模台表面喷脱模剂并通过刮平器将脱模剂刮平,保证脱模剂的均匀性和厚度;

  g、对混凝土表明上进行粗抹,确保表面基本平整、无外漏石子、外表面无凹凸现象;

  i、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在钢筋骨架的吊环的周围放置连接吊块,连接吊块将吊环包裹在内,在连接吊块上方放置吊杆,吊杆沿混凝土长边方向设置,在吊杆上设置连接螺栓,连接螺栓钩在吊环,确保连接螺栓和吊环之间的张紧状态;

  j、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70%~75%后,剪断预应力钢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而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

  作为优选,所述h步骤中,所述吊杆上间隔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吊杆设置,所述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贯穿连接孔设置,所述连接螺栓包括用于连接螺栓在吊环的拉钩部以及设置在拉钩部上方的螺栓部,所述螺纹部伸出连接孔的一端套装有螺帽,所述连接螺栓通过螺帽固定在吊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h步骤中,所述连接吊块上设置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贯穿连接吊块设置,所述吊环和连接螺栓伸入到吊装孔内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h步骤中,所述混凝土上设置有两道吊杆,所述吊杆沿混凝土的长边方向设置。

  1、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的基本工艺,通过对现有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进行改进,使其预应力钢筋在断线前增加吊杆,形成对板体的多点支撑,进而避免了叠合板底板因预应力钢筋断线导致的板面翘曲和断裂的问题,同时,由于连接吊块能增加叠合板底板堆放地层数,突破了预应力叠合板底板只能堆放六层的限制,节约堆放场地和增加了运送过程装载数量;减少支撑数量,另外,叠合板底板在堆放和使用的过程中只需两端支撑即可。并且能重复使用降低造价为叠合板底板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提供了保障。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能够准确的通过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上各图中,1、叠合板底板;11、吊环;2、吊杆;21、连接孔;3、连接螺栓;31、拉钩部;32、螺栓部;4、螺帽;41、连接环;5、连接吊块;51、吊装孔。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能够使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生产的基本工艺,以解决叠合板底板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所导致的板面翘曲的问题。

  首先对模台和模具的表明上进行清理,确保模台和模具表面的干净,由于叠合板底板的后期使用需要实现底部直接粉刷,这就需要确保模台和模具表面的干净,确保无混凝土的残留。

  待模台和模具清洗整理干净后,对模台表面脱模剂并通过刮平器将脱模剂刮平,保证脱模剂的均匀性和厚度,脱模剂假如没有特别的条件,优先选用水性脱模剂,如果是共用的模台的话,在喷涂脱模剂前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划线,划线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划出模具装边线以及水电预埋件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钢筋骨架的编制,由于需要对钢筋施加预应力,为此,先使用张拉设备夹持住钢筋的两端,对钢筋施加拉力,待施加完成后,然后根据张拉的钢筋,编织钢筋骨架即可。

  然后,将清理好的模具放置在模台的指定位置,模具与模台紧固,下边模和模台之间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然后,并在模具内放置好钢筋骨架。需要说明的是,在放置钢筋骨架时,张拉装置不撤销。

  在模具内放置水电安装的预埋装置。在放置时,一定要确保预埋装置方向的准确性,在接管处以及盒口处需要密封,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振捣时进浆,在放置完后,需要对预埋装置进行相关的固定,避免出现歪斜的现象。

  向模具内浇铸混凝土并振捣,确保无气泡、蜂窝,在浇筑后,检验模具、埋件,若发生涨模、位移或者封堵腔内进混凝土的现象,立即进行处理,一旦后续混凝土凝固,则无法进行处理。

  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粗抹,确保表面基本平整、无外漏石子、外表面无凹凸现象,由于后期叠合板底板的上方需要进行混凝土浇筑,为此,需要确保其表面的平整。待混凝土达到初凝状态时,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拉毛工作,拉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后续的楼板的浇筑形成一体。

  然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这个强度以基本成型即可,然后,在钢筋骨架的吊环的上方设置吊杆,吊杆沿混凝土长边方向设置,在吊杆上设置连接螺栓,连接螺栓钩在吊环,并在混凝土和吊杆之间设置连接吊块,连接吊块使连接螺栓保持拉紧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吊杆为方钢,在吊杆上间隔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之间的间隔距离在1m左右即可,连接孔为通孔,其上下贯穿吊杆设置,为了给叠合板底板拉力,在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贯穿连接孔设置,连接螺栓包括用于连接螺栓在吊环的拉钩部以及设置在拉钩部上方的螺栓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连接螺栓的实施,连接孔的孔径应大于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的宽度,以方便连接螺栓的取放,在螺纹部伸出连接孔的一端套装有螺帽,连接螺栓通过螺帽固定在吊杆上。这样,通过连接螺栓的吊钩,就形成了对叠合板底板的多点的拉力,进而解决预应力钢筋断线使整个叠合板底板的预应力导致的叠合板底板板面翘曲的问题。

  同时,吊杆的设置也避免了叠合板底板在起吊过程中,因受力不匀导致的局部断裂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吊杆的设置,在制造叠合板底板时,即可将传统的钢筋桁架取消,减少了整个叠合板底板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速度。另外,在整个叠合板底板生产过程中,只需要间隔设置两根吊杆就行。

  为了保证吊杆和叠合板底板之间的张紧,确保连接螺栓的拉紧,以提供相应的拉力,来解决预应力钢筋断线使整个叠合板底板的预应力导致的叠合板底板板面翘曲的问题,以保证叠合板底板的稳定性,在吊杆和叠合板底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吊块,在连接吊块上设置有吊装孔,吊装孔贯穿连接吊块设置,吊环和连接螺栓伸入到吊装孔内设置。连接吊块就可以承担来自叠合板底板的压力和弯矩,在这里需要说明的说,设置在最外侧的两个连接吊块需要靠近叠合板底板的两端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能够减少叠合板底板所受到的剪力,确保其在吊装和放置时的稳定性。

  同时,在吊装过程中,由于连接吊块的设置,很容易将叠合板底板拉紧,进而避免了预应力钢筋释放时所产生的板面翘曲的问题。当然,连接吊块也可以是分体式的结构设计,其有两个高度一致的固定块组成,连接吊块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提高连接螺栓的拉力。另外,连接吊块的设置,也利于实现对整个叠合板底板的支撑和加强。连接吊块的材质可以为混凝土,也可以为其他材质,比如木块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吊块的材质为混凝土。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养强度的70%~75%后,剪断预应力钢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而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然后,就可以将拆卸模具将混凝土和模具分离,待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一般不小于20mpa),即得到叠合板底板。然后,进行吊装倒运和堆放即可了。

  通过吊具(吊杆、连接螺栓以及连接吊块)的设置,使叠合板底板的稳定性得到了保持,在吊装过程中,只需要对吊杆的两点进行吊装即可,无需增加铁扁担的使用,吊杆的吊装节点即可以传递拉力、压力、弯矩和剪力,从而解决叠合板底板吊装过程过程中所存在的断裂问题。

  同时,在传统的叠合板的吊装堆放时,最高只能叠放到六层,而通过整个吊具结构的设置,可以至少满足7层以上叠放,进而减少了叠合板底板的放置的占地问题以及在运送过程中,运输量少的问题。由于连接螺栓的凸出问题,可以在两个吊杆之间增加横向的垫块,提高高度,避免连接螺栓与叠合板底板的底面接触即可。

  通过上述的设置,通过给钢筋骨架拉力支撑,有效的解决了预应力钢筋断线时所导致的板面翘曲的问题,且可以替代钢筋桁架降低造价提高效率,增加工厂制作运输和现场使用的过程中的堆放层数减少支撑数量实现事先两端支撑,并且能重复使用,为叠合板底板的生产实施提供了保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2. 超硬陶瓷材料制备与表面硬化 3. 规整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1: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能耗的模拟与检测(EnergyPlus);建筑碳排放和生命周期评价;城市微气候、建筑能耗与太阳能技术的相互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回归方法用于城市建筑能耗分析;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建筑能耗分析(R);贝叶斯方法用于城市和单体建筑能源分析 2: 过

  1.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设计 2.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制造 3.专利布局及规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