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聊点俗的你能赚到“四次产业”的钱吗?


  从字面来理解,既然是“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它肯定在生产力的层面发生了至少一次质变升级,那就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创新来支撑;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还是原来没有的、新出现的,意味着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次产业纵深,发生新的价值溢出,所以

  你把竹竿劈开,用手工或机器做成竹工艺品,在批发商业市场卖5元/件,这是“二次产业”;

  你把竹工艺品注册品牌,进行营销推广,在商场里卖50元/件,这是“三次产业”。

  从事二次产业的人,大多从事加工制造,赚的是增加使用功能的产品增值和加工费;

  从事三次产业的人,大多提供了产品增值服务,赚的是产品的品牌溢价或其他服务增值。

  传统上,这棵竹子你赚钱的极限就是“三次产业”的50元,因为人们很难再找到新的可以大规模复制的“价值附加”。也就是,你再加工一次,很难批量地把一棵竹子卖到500元,因为传统经济的产业深度就只到这里了,你的产业纵深决定了你最多能赚多少钱。

  这不仅仅是你(可能)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更是中国、美国和欧盟国家等都在思考和积极布局的问题,中国官方媒体称之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或培养“新质生产力”,我则称之为“生产力跃迁”“四次产业”和“数智经济”。

  总之,我们未来要接着来进行产业升级,强化更大的产业纵深和拓展新的价值附加,与美国、德国等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上进行竞争赛跑,去赚取“四次产业”的大钱。

  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三次产业纵深”,升级到“四次产业纵深”,表面上看只是增加了一次“深加工”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种深加工都能带来成倍的价值增值,“四次产业”是需要新的科学技术进步作为支撑的,否则简单的深加工则可能画蛇添足,带来价值的返逆。

  举一个例子,媒体生产出一条新闻,这一般属于“三次产业”,然后胡锡进在这条新闻热度基础上继续深加工,而看了胡锡进文章的人开始吵翻了天,网友们分裂成情绪对立的两派,事实真相反而开始扑朔迷离,这种“深加工”增加了社会舆论的复杂度和正本清源的传播成本,产生了负效应和负价值。

  显然,胡锡进虽然对新闻深加工了一次,但却造成了原有新闻价值的急降,甚至产生了负价值,我们大家可以把这种无价值增值的产业深加工现象称之为“胡锡进逆退”(无意冒犯胡主编,只是恰好举一个大家易于理解的例子而已)——这当然并非是中国和世界真正需要的“四次产业”升级。

  也就是说,并不是多一次产业加工就能带来产业升级,没有价值显著增值和新科学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业深加工,属于多此一举,可能会让相关产业陷入“胡锡进逆退”。

  那么,什么样的“深加工”能带来成倍的产业增值呢?或者怎么“深加工”,才能让国家经济从“三次产业纵深”升级到“四次产业纵深”,而不陷入“胡锡进逆退”呢?

  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四次产业”需要新的科学技术进步作为支撑,这种支撑将提供比前三产业更多的“用户价值溢出”,亦即让四次产业产生新的、成倍的新用户价值。

  “四次产业”主要是数智产业(及其配套的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深空深海深地探测产业等),它的核心是让前次产业的产品能在更广泛的物理空间里“活起来”,建立起与用户都能够进行直接沟通、互动乃至互操作的智慧通道,它的科学技术含量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分别是前次产业的“软件化”、“智能化”和“类生命化”。

  其中,“软件化”的底层技术是物联网/智联网OS操作系统,比如华为为万物智能网联研发的鸿蒙OS操作系统,未来将需要SoC芯片、5.5G网络等配套产业的技术升级,当一个产品被植入了智能操作系统,就可以执行人类给其发送的指令,这个过程我在《数智经济》这本书里叫做“唤醒万物”;

  “智能化”的底层技术是AI人工智能,比如OpenAI公司研发的生成式AI产品ChatGPT-4,未来将需要量子计算、光存储等产业的技术升级,一个产品被赋予了AI能力和数智之魂,就能够直接进行自主决策,这个过程在《数智经济》里叫做“轻资产驾驭重资产”;

  “类生命化”的底层技术是分布式智能(渗透产业全链路),比如贝尔实验室畅想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或华为与中移动等联手攻关的智能自治网络,提供人类大脑与智能产品建立全链条智能链接的通道和能力,未来将需要传感器、边缘计算、AR、脑机接口等产业的技术升级,这个带来的结果我称为“人类智能操控物理世界”。

  总体上看,“四次产业”产生的产品价值附加,是通过软件化、智能化、类生命化的产品价值升级,让传统的物理世界重资产发生轻资产的蝶变,使产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被动提供使用价值到主动提供智能服务。

  “四次产业(也叫第四产业)”的说法一直是有争论的,一些经济学家把“四次产业(第四产业)”定义成了其他的各种说法,比如“边缘产业说”“公共产业说”“知识产业说(信息产业说)”“其他产业说”“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说”等,可以说观点是混乱不堪。

  但这些说法都不值一驳,道理格外的简单,如果增加了一次“产业深加工”,却不能规模化地带来产品价值附加的成倍增值,或者这种价值增值不能在用户那里批量兑现,那么这种深加工就属于上文所说的“胡锡进逆退”,它于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促进高水平发展的转型升级没有一点实质的意义,而且这种产业分类也已经悖离了他们的西方经济学师承,大概率是当初去西天取到了假经。

  从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分布来看,国家支柱产业每上升一个产业加工层次,都会带来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比如,一次产业发达的国家基本是农业国,或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资源输出国,大多处在全球竞争力的底层;二次产业发达的国家主要是工业国,比如德国、韩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大多处在全球竞争力的中层;三次产业发达的国家主要是文化、品牌、金融与信息技术大国,基本处于全球竞争力的顶层。那么,我们以此类推,发展哪一种定义的“四次产业”,将来能带来国家竞争力的跃迁升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次产业纵深”的赚钱逻辑,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提出者是鸿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微笑曲线很清晰地展示了企业怎么样做产业升级,能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提供了处在不同产业梯度企业的产业升级策略方向。

  而《数智经济》一书中,我在施振荣先生“微笑曲线”的基础上,融入“四次产业”的赚钱逻辑,提出了“瘦脸曲线”的产业模型,以简便诠释企业如何在“四次产业”的分工环节中赚取更大分润。

  “四次产业”的“瘦脸曲线”模型,是在微笑曲线的两头分别延伸出新的价值链:

  左侧是从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层面提供操作系统+、AI+、云+等数智基础服务,为企业数智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等提供数智土壤,也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在“数智空间生存”的价值溢出,比如鸿蒙OS、ChatGPT大模型、百度智能云;

  右侧是从智慧化产品服务的层面提供(应用)服务+、(全时)在线+、智能(体验)+等增值服务,将企业产品的营销、品牌、服务等进行数智转化,同时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数智产品体验”的价值溢出,比如WPS、微信、小米智能音箱等。

  “瘦脸曲线”清晰显示了前次产业如何深加工进入“四次产业”的策略方向。当然,“瘦脸曲线”的产业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来还会随着“四次产业”的新技术跃迁进行持续的改进,但当前模型已经很清晰地显示了“四次产业”中公司能够赚取哪一部分的分润。

  人们应该都很关心,要锻造什么样的自身能力,才可以在“四次产业”中赚到钱呢?

  这个问题取决于在“四次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将要发明创造什么样的“能力系统(新质生产力)”。一旦你能够参与发明创造相应的“能力系统”,或者你可以熟练地使用它,基本上就有机会从中赚大钱了。

  答案有两个,分别是“智能系统(第四次工业革命上半场)”和“类生命系统(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发明、创造及广泛使用。

  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总共经历了四大“能力系统”的发明使用和能力升级,且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跃迁,它们分别是:

  →基于人工智能科学等,发明创造的“智能系统/类生命系统”(如ChatGPT、鸿蒙OS)

  当然,这里也可以把“系统”二字换成“工具”,都不影响我们彼此的理解和表达,总体的意思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来人类的科技发明创造从“机械系统”向“智能系统/类生命系统”的跃迁升级,你去参与发明、创造、推动或能够熟练使用“智能系统/类生命系统”,就一定有机会赚到“四次产业”的大钱。

  而更崇高的四次产业赚大钱的自身能力,是你能够像潘建伟、伊尔亚·苏茨克维等一样,为“四次产业”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以建立、丰富并完善未来的“智能科学”谱系。在数智经济的“科学跃迁”“科技树跃迁”“科学研究跃迁”等三篇文章中,均提到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下半场”,人类社会需要进行一次从“现代科学”到“智能科学”的跃迁,这种跃迁一定不是凭空的,而是需要大量有相应科学底蕴和思维的人前赴后继。

  此外,人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于大量智能系统、类生命系统的广泛使用,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场效,大量的空闲时间被释放开来;而人们沉浸于与智能机器的社会沟通,将带来社交愉悦感的消失;人与机器的智慧梯度被拉开,人类的无助感、自卑感、孤独感均会抬头……这些都将明显地增加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感”,倒逼人们重新找寻生命的意义,因此与人类身心灵的安抚有关的文化娱乐产业也将空前发达。

  生而为人身,万物之灵长,谈钱就不免太庸俗了,但芸芸众生、熙熙攘攘,谁的奔波又不是为了挣点碎银子呢?咱就庸俗这么一回吧,或许,也不止一回,这里是杜鸣皓“讲数智经济”频道,喜欢我频道的内容,可以多收藏、转发和一起探讨,也欢迎对我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声明:本文为“数智经济100大生产力跃迁”的第4期《科技发明创造的跃迁》,作者出于崇尚数智科技、智能生命创作此内容,不反科学、不反社会、不反人类;本篇内容没有“科学依据”,为作者对数智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相关联的内容非针对社会公众的科学科普;如若内容对相关主体的科学研究造成误导,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